12月13日上午,“议题为本的科学教育”2024年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由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李晓辉名校长工作室、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联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承办。中国、美国、英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优秀教师代表等240余人与会。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党委书记陈国才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与会者深入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拓宽视野,激发灵感,共同探索科学教育的无限可能,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辉在致辞中说:“面对时代之需、国家之需、教育之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科学教育深入中小学教育,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黄小华在致辞中聚焦如何做好科学教育提出:“一是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要科教协同,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建强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教育要发展,教师是重要支撑。《教育家》杂志社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大国良师成长基金管委会共同发起“大国良师·科学教师领军人物”培养计划。教育家期刊社社长徐功明在会上概述了该培养计划的发起背景等基本情况,倡议中小学校在职在岗承担科技类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积极参与。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以《AI时代的科学素养》为题作主旨报告,他强调:“AI时代,我们要加强新科学素养的培育,如统计学、概率论、数理逻辑等数学知识,数据结构算法以及分布算法等相关知识,提高编程能力,增强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外语水平,学会多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融会贯通。”
欧洲人文和自然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执行院长姜彤在题为《气候沸腾和绿色应对》的主旨报告中,以今年的气候状况为主线,讲到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和灾害风险,同时提出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等。
本次会议为期2天,共有13场专家主旨报告,还有4场平行论坛涵盖校长论坛、学生论坛等共计41个主题分享,议题广泛,内容丰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项目负责人林静介绍道:“与传统科学教育不同,议题为本的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道德推理、社会性科学论证等素养,引导学生深刻洞察全球系统内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然而,向这一创新性教学范式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本届会议旨在研讨这些挑战,助力科学教育纵深发展。”